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专家吴应辉教授应邀 为俄勒冈州大中小学汉语教师举办专题讲座

        继2014年暑期俄勒冈州中小学汉语教师职业发展培训第一讲后,于5月10的下午,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吴应辉教授,应邀做了一场题为《后方法理论与国际汉语教学法创新》的精彩讲座。吴教授入选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任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外事处处长、东南亚国际学院院长和台港澳办公室主任。

       吴教授在讲座开始前提出了几个导入问题请大家思考,例如:你认为外语教学是否存在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法方面,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作为中文教师,你认为自己的教学法属于哪一种教学法,如果不属于某一种,是否能描述出来等等。头脑风暴之后,在大家对讲座充满了期待之时,吴教授简要总结了“前教学法”、“经典教学法”、“超教学法”的教学法发展史,和大家共同探讨了海外汉语教学的各种方法和方法论,进而引出了“后方法”理论。

       吴教授指出,所谓“后方法”,是关于外语教学法的一套极具批判性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对于人们破除对传统教学法的迷信,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法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教师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吴教授还强调,“后方法”理论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革命,它不是一套可供具体操作的教学程序,而是一种教学思想、语言教学观。其核心是对传统方法的反思和批判,破除对“专家”和已有“教学法”的迷信,强调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法并将其理论化。

       谈到“后方法”理论对国际汉语教学法创新的指导意义,吴教授提到,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因为课堂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教法有灵活性,研究看表明,教师们在教学中并非只使用一种方法,更多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所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学法的创立者,鼓励教师从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实践理论化”和“教学理论实践化”;同时也对国际汉语教学法创新提出了宏观原则,三个教学参数,即:特定性、实践性、可能性和十条基本原则:学习机会最大化、减少感知失配、促进意义协商、促进自主学习、培养语言意识、直觉启发式教学、语言输入情境化、整合语言机能、保证社会关联、提升文化意识。

       在讲座的最后,吴教授请大家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请大家根据提炼好题目的要点,来为这种方法来命名。大家饶有兴致地参与讨论,并给发言的老师的方法进行了创意的命名。吴教授也建议大家,在大量课堂反思、案例或数据支撑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理念和寻求科学理论支撑。

       吴教授的讲座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整场讲座气氛热烈,最后大家还意犹未尽。吴教授的讲座还引发了在座教师们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增加了对自己教学实践所使用方法上的信心,也使得参训的教师们倍感充实及受益匪浅。

吴应辉教授


吴应辉教授在演讲-1

吴应辉教授在演讲-2

(高欢撰稿;刘人美、田雨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