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美加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系列报道(10)-主题四及闭幕式:海外本土汉语教学法
江姿仪发言
大会主题四分会场共有十位参会者发言。第一位发言者是来自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的江姿仪博士。她的发言主题是《汉语时貌助词“了”的习得与教学》。针对过去汉语教学界对时貌助词“一分为二”的划分办法提出了质疑,为了减轻因“了”的多样性导致的第二语言习得及教学困难,并弄清何种“了”先习得、何种“了”先介绍的问题,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招募了49位以汉语为第二外语的美国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汉语时貌助词“了”的习得可分为五个阶段。而在习得顺序上,学生对“了2”的习得早于“了1”。就这一研究结果提出将支持邓守信老师于1999年提出的对“了”习得顺序的假设,并提出先教“了2”再教“了1”的教学建议。
朱菲菲发言
第二位发言者是来自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朱菲菲老师,她与郝红蔚老师联合研究的课题是《华裔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受蚀原因及相应对策》。朱菲菲老师根据一项在9-11年级的华裔儿童中进行的汉语习得问卷,分析得出导致语言受蚀的四大因素,即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年龄及二语习得方法。朱菲菲老师就这四个因素分别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借助文化教学的手段提升华裔儿童的民族情感,并促进其学习汉语的热情;其次加重语言教学中的读写比例;最后是采用长时间、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与明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习得语言能力的持久力,降低语言受蚀程度。
李倩发言
第三位发言者是来自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李倩老师,她的发言主题是《关于孔子学院非学分汉语课程设置的反思》。针对美国多所孔子学院的非学分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非学分制的汉语课程缺乏长期连续性和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致使不少参加业余汉语学习的学习者遇到了初级过渡到中高级的学习瓶颈。由于缺乏学分课程的统筹规划体系,非学分制的汉语课程尽管丰富多样,但不少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一次性的选修课程,无法达到孔子学院提高生源的目的。学生的选课困惑,以及对自己汉语水平的模糊认识,都成为造成汉语水平难以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此,李倩老师提出了以HSK网络测试成绩为选课标准;采用“会话-综合-影视-翻译”为主轴的课程设计;同一类别的课程统一教学,建议采用统一的主要教材来保证课程的延续性和统一性。
李伟发言
第四位发言者是来加拿大埃德蒙顿公立学校孔子学院的李伟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埃德蒙顿中英双语课程介绍》。埃德蒙顿公立教育局开设中英双语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共有15所中小学,近3000多名学生学习中文。而据不完全统计,在主流正规教育体系里,类似埃德蒙顿这样规模的中英双语课程项目,在北美地区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李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省教育体系和学校机制,以及埃德蒙顿公立教育局的双语课程的创建背景、课程设置、教师培养、教材使用、评估以及实际操作等情况。也分享了成功开设中英双语课程的经验:学中文从娃娃抓起;在主流学校体系中创建中文项目以保证其长期性和延续性;培养优秀的学生;延展汉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乐在其中。
第五位发言者是来自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双语双文化研究系的李英和来自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孔子学院的Laila Aghai。其发言主题为《美国非母语成人中文学习者在孔子学院中文课堂中的身份建构与协调问题研究》。她们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成人中文非母语学习者的身份构建与协调问题。两位老师分别用中英两种语言分享了2013年对德州一所孔子学院的春季成人中文班的学生华语分析报告,分析得出非母语成人中文学习者的课堂身份协调与建构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思想,文化期望和课堂期望。最后还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成人中文学习者提高中文学习水平。
王晓峰发言
第六位发言者是来自俄勒冈州比佛顿国际学校的王晓峰老师,其发言主题是《仰视儿童的世界,构建学习的舞台,见证奇迹的一刻》。王老师分享了他在比佛顿国际学校常用的组字成句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由复活节彩蛋引发的教学思考,并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还就汉字教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进行了实例分析,尤其是王老师用自己设计的一首小诗分部件的讲解“爱”字,让在座的观众惊讶不已。
陈苏寒发言
第七位发言者是来自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的陈苏寒院长,其发言主题为《“探索西部”——美国西部偏远地区的汉语教学》。陈苏寒女士就个人在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的任教经历分享了在美国西部人口分布稀疏的偏远地区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的挑战与对策。针对蒙大拿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特点,蒙大拿大学孔院与蒙大拿州数字学会合作创建了高中和初中汉语网络课程,并与当地的网络平台Moodle接轨,采用异步传输,打破了传统面授课程和远程同步电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异步的网络课程基础上,还配以一周两次的同步网络辅导,通过视频和音频建立师生间的直接汉语交流,辅助学生掌握汉语的发音和汉字的书写。
第八位发言者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洛丽市Enloe高中的陈强老师,其发言主题是《与孔子学院合作为孔子课堂学生提供高水平教学》。陈强老师就其任教的Enloe高中为例,尽管开设中国语言文化课多年,但在2011年孔子课堂成立以前,每年只有不到80名学生选中文课。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北卡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汉语教学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统计,2013-2014学年有132名学生选中文课。目前开设6门不同程度的中文课,有近300名学生注册网络汉语课程。AP考试通过率四年来一直保持100%,这与当地孔子学院的支持,孔子课堂与孔子学院间的大力协作,社区和学校的支持分不开,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如舞狮、抖空竹、做灯笼等等,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使得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陈强老师还提到汉语教师应该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能保证实际汉语教学质量。
赵虹发言
第九位发言者是来自托列多大学孔子学院的赵虹老师,其发言主题为《跨文化沟通在妥善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必要性阐析》。赵虹老师就美国当地一所公立高中的一次真实的教学突发事件为案例,详细讲述了该事件中她是如何处理的整个流程和应对策略。其中她还介绍了当遇到过错方否认过错面对质疑时,她是如何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沟通,理智地表明立场和不推卸责任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信任。这个教学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孔院教师如何在跨文化沟通中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为保证当地学区汉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张泓发言
第十位发言者是来自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的张泓女士,她的发言主题是《综合语言、诗歌和音乐之美:歌唱教学法》。报告中张泓女士着重讨论了唱歌对语言教学的四个好处:发音吐字;情绪表达;流利;记忆。并展示了参加宾汉姆顿大学“唱歌学中文”课的学生们的演唱视频,其清晰的吐词和动听的旋律让现场的老师们都享受其中。张泓老师还在现场为老师们演示了如何声情并茂地教授唱歌,现场所有教师们都在享受音乐旋律的同时也陶冶自己的情操,体会到歌唱教学法的魅力所在,并在张泓老师的指挥指导下,引吭高歌,欢快地结束了第四主题分会场的报告。
研讨会闭幕式
国际研讨会大会专题分组发言结束之后,第二届美加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也即将落下帷幕,大会闭幕式由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美如女士主持。四个专题分别为:海外本土汉语教材,孔院及孔子课堂汉语教师、教师管理、教师培训及测试,海外本土汉语课程设置及设计,海外本土汉语教学法。各分会场的主持人吕明、喻佑斌、陈祖言、陈苏寒老师分别总结归纳了各个会场报告人在各自的报告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和热门话题,并就该会场的专题进行不同维度的拓展和延伸,在相互交流探讨中献言献策,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增进了彼此间的联系也为今后的汉语教学工作更加顺利有效的开展提供了不少新颖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歌声中大会闭幕
近三天的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让所有的与会者都感到受益匪浅,并表示希望将此次研讨会上的最近教学信息和理念带回去,并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进而提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办学水平和教学水平。第二届美加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在全体参会人员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李倩撰稿;刘人美、李倩、南俊军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