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州大孔院举办文化讲座——“视觉变革中的中国”

        2014年5月2日晚6点30分,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春季学期文化系列讲座“视觉变革中的中国”在商学院490教室如期举行。此次应邀主讲的是资深艺术策展人、当代艺术评论家、作家曹维君先生。曹先生从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入手,将饱含中国特色的美术创作和近百年风起云涌的中国社会一并呈现给了听众。讲座主题独特、新颖,吸引了很多波特兰地区美术界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前来参加。

       讲座开始,曹先生先简单回顾了20世纪中国美术随着西方宗教、经济的渗透影响以及在列强入侵的背景下,不断吸收西方艺术创作手法,融合传统艺术观念,在传承中发展的历程。他讲到从世纪初开始,几代中国艺术家前往欧洲和其他国家留学求艺,带回的不仅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表现技法,而且是认识外部世界新的观念与把握外部世界新的视觉方式。欧洲绘画传统中所具有的科学理性精神和造型经验,经过中国画家的理解和掌握,成为新的创造语言。中国画家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前所未有地记录了百年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现实景观。从世纪初中华民族遭受的内忧外患,到世纪中叶的民族解放战争,从50年代新时代的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复兴,都是绘画表现的重要主题与主要素材。在社会变革的土壤上,中国绘画形成了一种坚定的理想和共同的文化使命,即从现实出发的艺术表现。

       随后,曹先生向听众一一介绍了徐悲鸿、刘海粟等融合中西方艺术表达手法进行创作的著名中国画家及其作品。看惯了西方油画的听众们在看到结合中国写意山水的油画作品时都觉得新鲜有趣,纷纷表达各自的理解,并提出问题与主讲人进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之久,观众仍觉意犹未尽。曹先生最后总结指出20世纪中国绘画在艺术语言上体现出不断探索、谋求创新的时代特点。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绘画表现出宽阔吸收外来艺术、在各种样式上推陈出新的探索锋芒,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当代、也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理想。中国画家面向世界的眼光和深入传统的视角,使“中西融合”这一历史命题成为共性的文化取向,显示出中国绘画发展传统、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曹维君先生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国纽约巴德学院、纽约新学院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先后就职于中国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馆、纽约亚美艺术中心——杰克•提顿画廊、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沪申画廊等。


曹维君先生讲座现场


曹维君先生在讲座

(朱菲菲撰稿、刘人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