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暑期中小学汉语教师职业发展与培训开始报名
4月1日星期五晚上6:30,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2011年俄勒冈州暑期中小学汉语教师职业发展与培训情况推介会。波州大孔院院长刘美如博士和俄勒冈中文教师学会主席、波州大孔院项目主管吕丽娜博士分别为有意向参与教师培训的人员作了项目介绍,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自2008年以来,波州大孔院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小学汉语教师职业培训,这将是第四届培训班,将为本州培养更多合格的汉语教师人才。
刘美如院长首先介绍了举办暑期中小学汉语教师职业发展与培训的背景与总体思路。去年2月,俄勒冈州参议两院通过了的一项关于在俄勒冈州各公立学校中开设普通话中文课的议案。这是全美第一个州以立法的形式在中小学推动中文教育的发展,这一议案必将在俄勒冈州的各中小学和幼儿园掀起新一轮汉语学习热潮。
随着俄勒冈州以及大波特兰地区和全美对汉语学习的持续升温,对汉语教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师培训迫在眉睫。目前本州现有教师执照的汉语教师仅有17人,存在着汉语师资严重短缺的情况。
刘美如院长欣喜地向大家宣布了两条好消息:第一条是,今年一月,中国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和俄勒冈州教育厅厅长Susan Castillo正式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的条款,俄州教育厅将与汉办共同合作,将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和汉语及中国文化教学的教师分配到俄州各学区的中小学课堂执教。这将大大缓解俄州汉语教师的紧缺情况,满足本州汉语热的急速升温的需求。第二条好消息是,汉办刚刚批准了12所俄勒冈孔子课堂的申请,这将进一步推动俄州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在全州中小学普及汉语奠 定良好基础。加上也座落在俄勒冈州的全美首所孔子课堂——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俄州目前共有13所孔子课堂,配合实施俄州参议两院一直通过的在俄勒冈州各公立学校中开设普通话中文课的议案,成为全美成立孔子课堂最多的州。
刘美如院长在介绍今年研修班的宗旨时指出,自2008年,波州大孔子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暑期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班,共有120位教师参加了波州大研究生学分制的正规培训。今年的培训将在前三届成功的基础上,为当地K-12中文教师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和讲座以及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旨在提高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高素质中文教师短缺的问题,为广大有志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进修和深造的机会,也将为俄勒冈州中小学全面开设中文课程储备合格教师。
波州大孔子学院今年将举办的第四届汉语教师暑期培训班,以“实用、实际、实践、实效”的“四实”)为宗旨,聘请更多来自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第一线的资深教师授课,为在职教师和有意从教的学员提供汉语教学训练的平台,努力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合格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本州公立学校对中小学汉语教师越来越多及越来越紧迫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并为学员们日后申请教师执照做准备。
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在圆满完成所有研修课程后,将获得波特兰州立大学3个研究生学分,每位学员还将获得波州大孔子学院颁发的研修结业证书。
波州大孔院项目主管吕丽娜教授就研修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时间安排作了详细介绍。今年的培训课程是针对中小学K-12年级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设置的。本年度的培训项目为期两周(6月20日至7月1日),学员将参加至少40个小时的集中强化训练。培训课程包括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培训项目将通过讲座、演示、讨论、演练、观摩课和其他形式为预备和从业中文教师提供专业的从事中小学中文教学必备的知识。今年的培训将邀请国内从事的对外汉语教学多年的专家和学者,同时还邀请多位在美国从事第一线汉语教学的中小学老师,传授他们的有效实用立竿见影的教学经验。
吕老师还就大家关心的申请作了详细介绍。她说有兴趣参加研修班的老师可将申请材料在五月二十号以前寄到波州大孔院。申请材料包括:1)申请表及300美元报名费(用于支付书本费及波州大的各种杂费);2)个人简历;3)个人学习目标陈述。申请材料完整、符合条件的老师会得到波州大孔院提供的3个研究生学分的学费奖学金。对于四人以上拼车的学员,孔院也可考虑补贴两周的停车费用。需要的学员应向波州大孔院提出申请,并附上每位拼车学员的有效驾驶执照复印件。有兴趣的老师可于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网站上查询培训日程,下载报名表以及其它与本届培训的相关具体信息http://oia.pdx.edu/confucius/teacher_training_program。
除了在波州大接受培训外,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还将组织教师参加中国国家汉办2011暑期的培训项目,赴中国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参加为期三至四周的汉语教师专项培训与进修。详情以及申请、报名办法请登录http://www.hanban.edu.cn/teachers/node_9729.htm。
(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供稿)